中国网1月6日讯 2013年,注定是中国旅游变革的重要之年。政策环境和需求的变化倒逼旅游业传统业态转型。此前更多的作为中介机构的旅行社开始向产业上游、下游延伸。可预见的,更大规模的“攻城掠地”将在2014年展开。
同时产业融合、新技术革命、资本的倾注对旅游业新旧业态的影响日益加深。跨界经营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已成为趋势。
2013年,OTA价格战继续升级的另一面是资本对市场的乐观预估。大众休闲时代,散客经济的到来,更进一步促动了在线旅游预订产品的快速丰富。
此外,包括国有银行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推出旅游小额贷业务:无抵押、闪贷等措施的推出,让中国人的旅游梦正在获得更强有力的支持。
如何进一步适应大众休闲需求、让中国人的旅游梦可以更幸福?在中国旅游由封闭红利开始转向开放红利之时,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将向何处去?技术的进步、资本的青睐、产业融合,能否将中国旅游业带入一条新型快车道,都成为关注的焦点。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近日接受中国网旅游专访时表示,旅游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需要、成为社会资本和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以及国家政策重要的着力点三大利好因素环境的存在,使得对中国的旅游业发展可以依然保持相对乐观的预期。但是他也非常严肃的指出,2014年中国的旅游业面临着转型的任务,或者说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在这期间,市场的转型、业态的转型、政府市场关系的转型必然会导致中国旅游产业要有一个阵痛期。
针对入境游下滑,他认为政府的宣传推广理念方式都要转变。他很担心,一说重视网络新媒体,地方政府就一窝蜂,一个活动就微博上墙。他希望巨量的资金可以好钢用在刀刃上。
采访中,他也坦承,当前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但是这其中也存在不少的思维局限性。在他看来旅游业、酒店业的毕业生的竞争力不是技能,而是对旅游业的理解,就此进一步打开就业思路来谋求个人更好的发展。
承前,启后。走过的2013年,中国旅游业在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中努力前行。放眼未来,转型攻坚期,中国旅游业孕育更多希望,它有理由让我们怀有更多期待。